本文首载于《广东科技报》
慈姑,又称茨菰、剪刀草、燕尾草、水萍、白地栗等,盛产于我国南方水乡。其肉质细腻,微苦回甘,富含淀粉、蛋白质、维生素B族及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中医认为,慈姑归肝、肺、脾、膀胱经,味甘、微苦、微辛,性微寒,具有活血凉血、止咳通淋、散结解毒的作用。
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主治百毒,产后血闷,攻心欲死”。《滇南本草》称其“润肺止咳,消痰散结”。清代岭南医学典籍《本草求原》记载:“慈姑,苦甘微寒,行血,解百毒,能厚肠胃,止咳嗽,治淋浊”,明确其清热、活血、解毒的功效。
慈姑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、咽喉肿痛、淋浊水肿及瘰疬结核,尤其适合阴虚肺燥、热毒内盛者。岭南民间更将其视为“水中三七”,认为其既能清热利湿,又能活血消肿,对于湿热黄疸、跌打损伤等岭南常见病症有辅助调理作用。
现代研究表明,慈姑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,如黄酮类、多糖及皂苷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免疫调节等作用,是药食两用的养生佳品。
精彩继续
(点击链接上集)
PART.3
食用慈姑的注意事项
(一)适量食用
避免过量慈姑含有较多淀粉(约25%),过量食用易导致腹胀、消化不良,尤其是脾胃虚寒者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200克。其球茎中含少量草酸,过量可能影响钙吸收,痛风患者需适量食用。
(二)烹饪前处理
慈姑外皮较硬,需用刀削去,靠近芽尖处可能有苦味,可适当切除;烹饪前焯水1分钟至2分钟,既能去除部分草酸,也能让口感更脆嫩。
(三)慈姑的毒性争议
慈姑含少量秋水仙碱类物质,生食可能引起腹泻,故需彻底煮熟。传统处理方法是去皮后以盐水浸泡或焯水,既去苦味又减毒性。明代《救荒本草》特别提醒:“慈姑生食损齿,熟食宜姜醋拌之。”现代研究证实,高温烹煮可分解其有毒成分,安全食用。
(四)特殊人群慎食
慈姑性微寒且有活血作用,孕妇需谨慎食用,尤其是孕早期应避免大量食用;脾胃虚寒、经常腹泻者建议搭配生姜、大蒜等温性食材同煮,中和寒性。
(五)挑选与储存技巧
优质慈姑应个头饱满、无损伤,表皮呈黄白色或青白色,顶端芽尖鲜活。买回后可置于阴凉通风处储存,避免潮湿发霉;去皮后若暂时不食用,可浸泡在清水中防止氧化变黑。
PART.4
拓展知识
(一)慈姑为何称“剪刀草”?
慈姑叶片呈箭头形,基部两侧如剪刀张开,故得名。此外,其球茎顶端有顶芽,形似古代兵器“矛头”,民间亦呼为“燕尾草”。
(二)慈姑是岭南秋冬时节的“应季菜”
此时岭南气候干燥,易生内热,而慈姑口感脆嫩,味甘微苦,既能解腻又能清热,成为餐桌上的常客。岭南民间有“冬至吃慈姑,无病无灾”的说法,将食用慈姑与节气养生结合,认为此时食用可增强抵抗力,抵御冬春交替时的寒湿之气。
(三)岭南慈姑的民俗文化
在广东部分地区,春节前必吃慈姑焖肉,取“慈姑”谐音“慈顾”,寓意长辈慈爱晚辈,全家和睦;而其球茎顶端的芽尖被称为“慈姑嘴”,民间认为吃了能“伶牙俐齿”,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在岭南食药同源的智慧中,慈姑不仅是秋冬餐桌上的美味,更是顺应时令、调理身体的天然食材。从清热润燥的汤品到健脾祛湿的焖菜,其多样的食用方式既满足了味蕾需求,又契合了岭南地区的气候与体质特点。食用时结合自身情况,遵循适量原则,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,感受这份来自水乡的养生馈赠。
胡天若
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级中医学9年制学生。
胡世云
新安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,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学术继承人,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、临床中医学博士,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食药同源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李成辉
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,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食药同源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。
版权说明
本文系原创稿,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,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;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侵权即删;编辑&排版:大思。
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