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856年,太平天国已经走过六个年头,声势席卷全国十八个省份,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。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处于鼎盛期,气势如虹,仿佛不可撼动。然而再坚固的政权也难逃内部裂痕的侵蚀。同年六月,太平天国内部突然爆发剧烈冲突,史称“天京事变”。天王洪秀全暗中授意北王韦昌辉,夜袭东王府,在那里制造了一场惨烈的大屠杀。身为东王的杨秀清猝不及防,最终被杀害,他的家眷和东王府中三万余名亲信,也几乎在血光之中全军覆没。
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名义上的“二号人物”,地位极为显赫,被尊为“九千岁”。在太平天国横扫天下时,洪秀全更多充当精神领袖,主要负责宗教教义和思想引导,而实际军政大权几乎全部落在杨秀清手中。根据《中国近代史》等权威研究的说法,随着杨秀清权势日益膨胀,他与洪秀全之间矛盾渐深,甚至一度强迫洪秀全封自己为“万岁”。这种触碰最高权威的行为,终究为他招致杀身之祸。因此,他的死归根结底是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。
展开剩余67%史籍中关于两人矛盾的记载颇为详细。《清史稿·洪秀全传》记载:洪秀全渐渐深居简出,政务、军事全由杨秀清处理,朝廷文报先呈东王府,刑赏任免也都由他决定。杨秀清自认功勋卓著,暗中萌生篡立之心,甚至强行挟持洪秀全至自己府邸,让部下高呼“万岁”。换言之,当时杨秀清几乎已经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际运作,威胁到了洪秀全的核心地位。类似的情况,《金陵杂记》《金陵省难纪略》等资料中也有记载,都提到杨秀清逼洪秀全尊其为“万岁”。由此可见,杨秀清确实触犯了洪秀全的忌讳。
然而,杨秀清的死仍有许多疑点。第一,杨秀清不仅握有军政大权,还能“代天父传言”,以“天父”的名义发号施令,就连洪秀全也无法反驳。如果他真有谋反意图,完全可以借“天父圣旨”实现,而不必绕弯子强求“万岁”的尊号。第二,韦昌辉发动屠杀时,史书记载“前后死者近三万人”。杨秀清统辖的东王府精锐如此之多,洪秀全若真要在东王府动手,风险极高,何不采取请君入瓮之策?由此推测,或许有人担心二人若当面相见,误会消除,诛杀杨秀清的机会便不复存在。更讽刺的是,韦昌辉在杀掉杨秀清不久,自己也遭洪秀全清算,被处以五马分尸。第三,杨秀清死后不久,洪秀全便为其平反,还把他的忌日定为“东升节”。这说明洪秀全并未真心痛恨杨秀清,很可能在事后意识到其中另有隐情。
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洪秀全与英国特使额尔金的接触。他亲笔写下《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》,如今仍存放于英国,其中直言杨秀清“遭陷害”。这份出自洪秀全本人的文字,比清末遗老编撰的史籍更具可信性。有学者因此推断,杨秀清之死虽与权力斗争相关,但更多是韦昌辉蓄谋已久的阴谋。韦昌辉出身富裕,心高气傲,长期不满于出身卑微的杨秀清统领大权。加之杨秀清屡次羞辱于他,甚至强迫他杀掉亲哥哥,使韦昌辉积怨难消,最终在洪、杨之间挑拨离间,以“谋反”为借口成功除掉杨秀清。
若从结果来看,太平天国能在短短六年间席卷半壁江山,杨秀清的军事才能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他一死,太平天国由盛转衰,内部再无强有力的统帅,国势逐步衰落,最终走向灭亡。可以说,杨秀清之死不仅是太平天国内部最重大的政治事件,更是其走向失败的关键转折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