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医理论中,肌营养不良归属于“痿证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并非简单的“肉无力”,而在于脾肾肝三脏同虚。
“脾主肌肉四肢”,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,肌肉失养;“肾主骨生髓”,为先天之本,肾精亏虚则骨骼不坚,发育迟缓;“肝主筋藏血”,肝血不足则筋脉弛缓,无力束骨。
这三者相互影响,形成恶性循环,导致肢体无力、肌肉萎缩、步履蹒跚,甚至骨骼变形。
曾有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患者,走路摇摆如鸭步,上下楼梯需攀附扶手,小腿肌肉看似粗壮,实则僵硬无力(假性肥大),面色苍白少华。观其舌质淡胖,苔薄白水滑,此为脾肾阳虚、水湿不化之象;脉象沉细无力,印证了先天不足、气血亏虚的本质。
综合辨证,属脾肾两虚,肝血不足,湿瘀互结。
针对此复杂病机,遣方用药需统筹兼顾:
以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等为君,峻补脾胃之气,恢复气血生化之源,这是“治本”之策。 辅以熟地、菟丝子、牛膝等滋肾填精,强健骨骼,从根本上充养先天。 佐以当归、白芍等养血柔肝,濡润筋膜,增强筋脉的约束能力。 妙在加入茯苓健脾利湿,防滋补壅滞;并用桃仁、地龙等活血通络,改善局部微循环,针对“假性肥大”的病理产物。展开剩余41%此方构思,并非见肌治肌,而是着眼于恢复脏腑生成气血精微的功能。 当脾的运化、肾的封藏、肝的疏泄功能得到协调,身体自身制造“营养”的能力恢复,筋骨肌肉才能得到真正的、持续的濡养。
该患者坚持调理一段时间后,腿部力量明显增强,上下楼较前轻松,面色也转为红润。这“肉眼可见”的效果,正是内在脏腑功能得到改善的外在表现。
面对肌营养不良这类疑难病,切莫盲目追随“断根”神话而耗尽家财。中医的整体调理思路,旨在激活人体自身的修复潜能,通过步步为营的脏腑调养,完全可能实现症状的显著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升,为患者与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。
(注:中医用药强调个体化辨证,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。)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